潜力鸭:字节跳动推出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让传统文化更易懂
字节跳动干了一件看起来“费力不讨好”的事:研发了一个古籍数字化平台“识典古籍”。我仔细看了,这个项目的研发者是“北京大学—字节跳动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
我以前总觉得古籍是“老学究”才看的东西,跟咱们普通人没关系。直到有次刷到有人说在“识典古籍”上看完了《浮生六记》,还说比看电视剧有意思,我才好奇点进去看了看。结果一点开就愣住了——书里的字居然能直接点!比如“芸娘”,点一下就跳出注释:“沈复的妻子,聪慧能干”,旁边还有简体字对照,竖排的原文下面就是横排的白话翻译,连标点都是标好的,读起来跟看小说似的,一点不费劲。
潜力鸭发现团队为了让普通人能看懂,下了不少笨功夫。就拿标点来说,很多古籍原版是没有标点的,全靠读者自己断句。他们请了二十多个古籍专家,对着不同版本的书一句句标,比如《史记》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有的版本断成“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有的断成“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团队得一个个查史料、比对研究,确定哪个断法最准确,就怕标错了误导读者。
更有意思的是检索功能。以前想从古籍里找个东西,跟大海捞针似的。现在你在平台上搜“月亮”,能跳出从《诗经》到《红楼梦》里所有提到月亮的句子,连哪本书、哪一卷、哪一页都写得明明白白。有个朋友喜欢研究节气,以前查“清明”的习俗, 得跑图书馆翻好几本书,现在在平台上一搜,《岁时广记》《东京梦华录》里关于清明踏青、扫墓的记载全出来了,还能对比不同朝代的习俗变化,他说现在做笔记效率高了一倍。
潜力鸭了解到团队里有个程序员小哥说,他们一开始没想着做多大的事,就是发现身边很多人想读古籍,却被 “看不懂”“找不到”拦住了。有个退休老师跟他们反馈,说孙子想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家里有本《荆楚岁时记》,但孩子不认繁体字,只能干着急。团队听了就想,要是能让古籍 “说人话”,“潜力鸭认为” 不就可以帮到这些人了吗?
现在平台上每天都有不少像我这样的 “门外汉”。有人用它给孩子讲《山海经》里的故事,说比动画片还有趣;有人照着 《天工开物》的方法尝试做手工,还在评论区分享成果;甚至有中学生拿它当作文素材, 写出来 的文章还得 了奖。这些 人可能不会成为 古 籍研究 者,但他们 开始觉得 , 古 籍里的那些 人和事,其实离我们 一 点也 不远—— 就像 书里写 的 “柴米油盐”, 跟 咱们现在过日 子没什么 两样 。
总结:这个 平台 最难 得 的,不 是 修复 多少 古 籍,而 是把 古 籍 从 “高 高 在上的 文物 ”变 成 了承 接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它 没讲 什么大道理 , 就是 踏踏 实实 地 帮大家解决 “ 看不 懂”“ 找不到”的问题,让那些躺 在 图书馆里的 书 , 能真正走进咱们 的生活 中。这种 "接地气" 的 做事方式 , 或许 比说 "传承文明" 更 实在——文明 本来 就该 是 活 的 , 能让每个人 都摸得到 、 看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