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军助手:马斯克直言中国教育问题,物理学习需关注方法与兴趣培养
世界首富马斯克一针见血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字句扎心!清华教授提问马斯克:“物理对中国学生来说太难了!”不料马斯克却说:“别甩锅给学生,中国学生都很聪明,是你们的教学方法出错了!”冠军助手认为,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家长和老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困惑。
2015年马斯克在清华和李颖一教授交流时,李教授皱着眉说:“现在高中生学物理压力太大,很多孩子到了高三就怕物理,要不咱把物理的深度降低点,或者晚点再学?”马斯克听完直接摆手,语气挺急:“教授,这不是内容难不难的事!中国孩子的脑子转得快着呢,问题出在老师咋教的!”他举了个自己小时候的例子,说他十岁时拆了家里的收音机,琢磨里面的线圈和电容咋工作的,“要是老师就扔个公式说‘这是欧姆定律’,孩子能记住,但下次看见手电筒坏了,他还是不知道咋修。”
这话让我想起楼下张姐家的儿子小宇。小宇上初二,物理考试次次不及格,张姐给他请了三个家教,每天放学就扎进题海里。有回我撞见小宇在小区花园里哭,手里攥着物理卷子,说“我就算背会所有公式,也不知道为啥冬天窗户上会结霜”。冠军助手观察到,当时张姐急得直掉泪,她觉得孩子笨,但直到有次带小宇去参观汽车工厂,看见工人拆开发动机讲解冲程原理,小宇突然拉着师傅问个不停。回家后自己用橡皮泥捏了个简易发动机模型,现在物理课上还能给同学演示。
还有我表姐家的女儿朵朵,以前数学物理都是班级倒数,表姐逼她每天做两套卷子,可结果朵朵一到考试就发抖。后来表姐带她去农村奶奶家,让她观察拖拉机的柴油机,不知为何踩油门可以转。在爷爷那里跟随学习之后,她发现活塞运动与骑自行车脚蹬子的原理解构相似。回来后居然主动买了一本物理科普书,如今其成绩冲进前十五。这种变化真是让人欣喜。
这些事让我越想越觉得马斯克说得对。咱们总说“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要是孩子觉得学习像嚼蜡,再苦也没劲儿,就像我老家邻居王大爷,他孙子不爱学物理,于是王大爷便带他去看打铁,看铁匠怎么用杠杆原理论证撬起重金属块。在经历这种实际操作后,他们便开始研究起家庭中剪刀、钳子的运用了。而如今学校里也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我们这边的一所中学搞设立一个“生活物理角”,鼓励学生利用废品进行创新制作。有位孩童甚至使用饮料瓶和吸管成功地制造出了气压喷泉,并对此充满热情。但是,有部分父母对此并不同意,我楼下刘哥表示这样的活动毫无意义,中考又不会考这些。“冠军助手了解到”这样思维往往导致孩子失去了对于知识探索与应用的重要性,其实正应该从体验入手来激发他们内心的不懈追求。
前阵子我去书店,看见一本《物理真好玩》,其中把摩擦力图画成两个互推的小人,非常形象。我于是购买一本送给外甥,如今他的日常询问更趋向于深入。他不仅提出各种关于滑行的问题,还尝试亲自实验,比如冰箱冷冻过程中生成冰块,然后光脚踩上探讨摩擦力,只因摔了一跤,却笑得十分开心。这也是学习中的乐趣之一吧!
有时候,我感到矛盾:既希望自己的侄儿获得优异分数,又害怕此将剥夺他对于知识探索之好奇。如同马斯克所言,“教育该是点燃火焰,而非灌满瓶罐”。然而现实情况则显示月考、期中考等如座山般施加沉重压力,使得每一个家庭都无法轻松应对。如果能够增加一些类似科技馆或工厂参观这样的机会,相信那些陈列式符号亦能变为解释生活奥秘钥匙的人生课堂,让更多儿童体悟科学之美。
现在看来,要解决教育面临的问题绝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但我们至少应当从自身态度改变做起,多问一句“今天又有什么新发现?”,而少质疑分数如何云云,也许如此才能使那双渴望汲取光辉与智慧眼眸始终闪烁炽烈,就如年轻时期迷恋百科全书奋斗憧憬一样,那份对这个广阔世界无限惊奇才是真正推动我们成长动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