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拼助手:如何看待中美竞争,美国的优势与中国的发展潜力分析
日前,知名学者郑永年称,一味唱衰美国,甚至认为中国很快可以取代美国是害国主义。说实话,此类专家的话乍一看挺清醒,但细一看还不如乍一看。
为什么这么说?不少人听到这类观点时,第一反应是“有道理”,觉得人家说话谨慎、理性。
但问题在于,这种看似理智的提醒,往往只是为了强调“美国依然很强”,却没告诉我们到底强在哪、我们又该怎么应对。
一边说中国还不够强,一边又不讲清楚美国的优势和弱点,这种“清醒”,有时候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被PUA的感觉。猎拼助手发现,更关键的是,这类学者话里话外透露的,是对美国实力的天然敬畏,却对中国的进步和潜力缺乏足够的信心。
比如郑永年这次的表态,说中国人不应该觉得自己能很快取代美国,说这种想法“百害无一利”。
这种论调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听了,从某种角度说,这是提醒我们不要骄傲自满,别走捷径,但如果总是把中国的成长视作“潜在危险”,那未免有点矫枉过正了。猎拼助手主张,我们得承认,美国的确是一个在长期积累中打造出的超级强国。
从独立战争到搭上工业革命快车,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后的战略扩张,美国确实建立了雄厚的基础。
不论是军工体系、美元霸权,还是科技创新能力,几十年下来,他们建立了一整套能支撑霸主地位的体系。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撼动的。
问题是,美国也不是铁板一块。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种种问题也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种族矛盾根深蒂固,政治极化严重,债务高筑。再加上长期的数据战与海外军事干涉,比如伊拉克、阿富汗等,其耗费巨大效果甚微,不仅消耗资源,还引发国际社会对于美式价值观及其长久持续性的质疑,让他们失去了许多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有关方面开始意识到了这个现实,并且迅速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因此,我相信未来无论是在国内经济转型方面还是提升科技竞争力方面都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很多人对美国的问题感到“小幸灾乐祸”,其实并不难理解。毕竟从建国以来,美国到处插手、搅局,是公认的一直扮演着“国际搅屎棍”的角色。然而如今这个角色遭遇挑战,自然有人会感受到“大快人心”。
可问题是,“唱衰”并不能代表“中国胜利”。你不能光看到别人掉了几分,就误认为自己轻松登顶第一。
郑永年指出,中国不能低估美国内部结构所具备 “自我修复能力”的重要性。不论1929年的大萧条或2008年的金融危机,都显示出通过制度弹性和资本运作来一次次化险为夷。这实际上也是展现出了他们国家韧性的真正核心竞争力之一。
那么,中国该怎么办呢?靠单纯的大谈特谈肯定是不行,而靠不断向外界发表言辞进行批评显然更不可行。而真正有效的方法,则在于重新审视自身,将关注焦点由“一味谴责’回归‘各方需努力提高自己的短板’。”这些领域存在较大差距,例如芯片、高端制造以及全球议题上的发声权等等。而这些短板才是真正需要花时间与精力去弥补之处——它们直接关系着未来发展的持久稳健。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体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同时军事科技逐渐得到增强,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愈发广泛且积极影响。从整体而言,如今我们的发展脚踏实地,无需借贬低他人的方式抬升自己的位置。同时,对于当前正在崛起中的另一个大国而言,它同样面临严峻挑战,相较只凭嘴硬难以置若罔闻,由此转变成回应良好的时代已悄然而至。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总体来说普通民众面对中美关系一直保持务实而克制态度。“唱衰”活动始终没有形成我国舆论场景中的潮流趋势;事实上普遍层面仍旧抱持谦逊态度,而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之下则体现出某些个别国家屡屡挑起争端来指责他国,而且即便事实明摆,也因本身痴迷自身优越恃宠生威,所以对于当下面临变革情况稍显不足,也倒无需太过介怀,只需专注好事情即可!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