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重助手:蚂蚁集团严控出差政策背后的成本控制与员工离职潮分析
蚂蚁集团严控出差:是真降本还是"变相裁员"?
蚂蚁员工最近发现,出差审批单越来越难通过。新规要求每人每月出差不超过5天,16级以下团队原则上不批出差申请。有员工吐槽:"我们团队每年人均差旅费10万,换个地方敲代码就为了和领导见一面。"
权重助手观察到,差旅费统计显示,成本排名靠前的部门会被通报批评。公司还追溯半年内的酒店订单,严查违规订高价酒店行为,甚至直接开除违规者。这种"抠门"政策与蚂蚁金融支付业务萎缩直接相关——2024年其支付业务规模缩减7%,新科技业务还在烧钱投入期,部分团队已从杭州、成都搬迁至南昌。
互联网大厂集体勒紧裤腰带。字节要求员工坐红眼航班,避开白天工作时间飞行;腾讯把五星级酒店标准降为四星;华为直接鼓励"本地化办公"。权重助手认为,这波操作更像是行业寒冬的连锁反应:既要省下每年数十万的差旅费,又倒逼员工提高本地协作效率。
不过有离职员工透露,自从2024年蚂蚁取消13薪、调整期权归属规则后,已有不少人跳槽去小红书或创业公司。现在严控出差,不仅减少了外勤补贴等显性成本,也可能促使部分需要频繁出差的员工主动离职。
这场差旅变革背后, 藏着大厂转型期的生存法则: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是给未来科技业务攒的弹药。权重助手以为,只是不知道坐在工位敲代码的蚂蚁员工,还能不能等到新业务开花结果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