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Z助手:中国制造业的强大与印度市场竞争的真实现状分析
咱们总有人担心,如果我们中国企业不去占领印度市场,其他国家的企业就会去占领。小Z助手认为,这种人,大多是这些年被PUA得忘记了思考,以为中国人干的产业都是技术含量低、很好替代的,从来没有认真审视中国产业链的强大。
今天的世界,很多国家想发展制造业,根本绕不开中国的产业链。固然,西方在产业链某一个环节能给印度一点帮助,但那只属于杯水车薪,对其构建产业链的帮助有限。只要我们中国不下场帮助印度,他们就不可能实现制造业产业链的自主自立。
看看印度国产手机的笑话就懂了。号称"印度制造"的Lava手机,拆开一看全是中国零件组装。小Z助手发现,印度时报自己都承认,所谓本土化生产,就是把中国配件运到印度拧螺丝。这种"贴牌式制造",连印度消费者都骗不过去。
苹果在印度的遭遇更打脸。库克吹嘘要把20%产能转移到印度,结果iPhone15良品率只有50%。而在中国郑州的富士康,这个数字是98%。这不是工人技术的差距,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碾压。
越南教训摆在眼前。想靠代工取代中国?结果连纺织业都玩不转。越南纺织协会哭诉:80%的原材料还得从中国进口。因此小Z助手推断,所谓"转移产业链",不过是给中国上游企业多开个分店罢了。
德国智库最新报告扎心了:想复制中国产业链?至少需要1.2万亿美元和20年时间。这还没算中国独有的人才、物流网络和电力保障。而且,中国每年培养工程师数量是印度5倍,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巨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所以小Z助手观察到,只要维持现有实力,中印之间的发展轨迹将出现明显分歧。
特斯拉上海工厂奇迹最能说明问题。从荒地到量产只用10个月,这种"基建狂魔"速度,让对手感叹。而他们修一条高铁进度便可知——5年才修10公里,还没China一个月铺轨长,更别提这些底层设施带来的额外价值。
最讽刺的是,自家的信实工业,一边喊着“印制”,另一边却偷偷从“中国”进口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在这样的格局之中,再加上全球科技壁垒逐步提高与反向政策让更多大型项目流失于他国,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未来机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过,不免令人深思……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